湖长怎么管千湖(美丽中国·和谐共生)
发布时间:2017-11-22    资料来源:人民网    责任编辑:

武汉东湖风景。

新华社记者 程 敏摄

核心阅读

湖北是“千湖之省”。2014年,湖北试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湖长制,探索专人管湖治湖。

今年1月21日,湖北省正式发布《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》,要求今年底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制体系,所有湖泊全部由县级以上党委、政府领导担任湖长。

目前,从省级到乡镇级,湖北四级河湖长实施方案正在按计划压茬推进。

“这是武汉166个湖泊的档案,跟你说,我这儿的资料可能比湖泊局还齐全。”在湖北武汉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一栋小楼里,“绿色江城”志愿者组织负责人柯志强打开会议室大门,指着靠墙的一排资料柜说。

在这儿,武汉的每个湖泊无论大小都有专门的卷宗,记录着志愿者用双脚跑出的水陆边界,以及每个湖泊的前世今生。

2010年,柯志强当选武汉市第一批“民间湖长”,“主管”东湖。第二年,武汉开始推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湖长制。从此,“千湖之省”湖北走上了“专人管湖”的探索之路。

先行先试,被“逼”出来的治湖策

为河湖设“长”,走在湖北省治湖前列的武汉市已探索多年。

“武汉保护湖泊,经过了从向湖泊要空间到预留生态养育空间的观念之变。”武汉市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说。武汉的城市史,就是一部不断理水营城的历史。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围湖垦地、驱水屯田,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的城市建设大规模提速,城市一直在“向湖泊要空间”。

湖北省水利厅湖泊局综合监管处处长张笑天介绍,湖北湖泊变迁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,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,主要表现为大量围湖垦田、围垸防水;二是上世纪末至今,城市建设速度加快,围湖造城现象大量出现。

令人痛心的是,湖北四湖地区原有的三湖、白露湖现已全部围垦成粮田,仅存长湖和洪湖;而武汉市水务局2014年出版的《武汉湖泊志》表明,“百湖之市”武汉,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区湖泊面积锐减,2/3已经消失。

湖泊治理现状的严峻形势,倒逼湖北先行先试,探索更为有效的治湖之策。

2002年,武汉市施行湖泊保护地方性法规《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》,随后,治湖成为当地水务部门的重头工作。

“166个湖泊一个都不能少,湖泊面积一寸也不能缩小!”2011年,武汉率先推行湖长制,每个湖泊有一个网格化管理团队和联络人,包括水务执法人员、沿湖单位、湖泊周边群众和志愿者。而在中心城区,每个湖泊都有至少两名分别来自官方和民间的专属湖长。

武汉规定,湖长须及时发现和制止涉湖违法行为,发现湖泊死鱼、水华等涉湖紧急事件或异常情况,须第一时间通知、处置。而对于官方湖长,武汉出台了考核办法,对发生恶性填湖事件的区,年度综合考评“一票否决”。

2014年,湖北省委、省政府将湖长制纳入全省“一元多层”发展战略,试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湖长制。同时,在环梁子湖地区的鄂州市、大冶市、武汉市江夏区和咸宁市咸安区启动河湖管护创新试点;2015年,在潜江市、仙桃市、宜都市和夷陵区开展了省级河长制试点工作。

先行先试取得的经验,为湖北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奠定了基础。

守护生态,四级河湖长携“军令状”上阵

沿湖截污、拆除千亩精养鱼池、关停沿岸畜牧养殖场和企业、启动江湖联动工程……如今的金湖,碧波荡漾,在一系列治理之后重获新生。

“推动金湖综合治理的抓手,就是湖长制。”金湖湖长、金湖国家湿地管委会主任余红说,作为宜昌最大的湖泊,金湖曾经芡实遍布、湖水恶臭,周边百姓苦不堪言。

“湖长制就是责任制”,余红坦言,担任湖长之后压力颇大,但为了一湖清水入长江,只能领了“军令状”上阵治湖。近年来,宜昌枝江市投资上亿元对金湖区域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,将之打造成如今的国家湿地公园和市民生活休闲平台。

不仅余红,在湖北,从省委书记到乡镇长,只要辖区内有河湖水库,便要上阵做“生态守护者”。

今年1月21日,湖北省正式发布《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》,要求今年底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制体系,所有湖泊全部由县级以上党委、政府领导担任湖长。从责任主体、保护目标、考核机制、治理战略、水质管理、执法模式等多方面,做到河流、湖泊全覆盖。

其中,省级重点抓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232条河流和列入省政府保护名录的755个湖泊;市县两级重